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茗婷
身体稍微佝偻,双臂自然弯曲,一个身穿棕色皮衣、披着深灰色围巾的中年男人在偌大的舞厅里,远离成双成对的舞者。
他伴随着音乐,旁若无人地开始独舞。
那一根香烟仿佛注入了男人的灵魂,也随着他的舞步,毫无章法地在手指和双唇之间自由游走。
缠绵缱绻的背景音乐流出的歌词??“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你什么都没说,野风惊扰我”,像男人的舞步一样,简单野性、恣意浪漫。
这是一个被网友二次创作的视频,由电影《白日焰火》中演员廖凡在舞厅独舞的视频与歌曲《漠河舞厅》组成。截止11月9日,该视频已在短视频平台创造了25.7亿次的播放量,多次登上了各社交平台热度榜榜首。无可置疑的是,“漠河舞厅”是如今当之无愧的顶流。
《白日焰火》中的廖凡
在流量推波助澜下,东北边陲小城漠河,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场的中心。
无论是漠河当地相关部门,还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加入了创作漠河相关衍生作品的浪潮之中。在这片潮水之中,”东北文艺复兴“的命题再次跃出水面。
01
舞厅,舞厅
漠河舞厅的老板宝哥向南风窗记者表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辛苦经营的漠河舞厅,会因为一首歌在全国出名。
10月底,一首与舞厅同名的歌曲《漠河舞厅》在互联网被高度传唱,5次登上短视频平台热度榜。
歌曲《漠河舞厅》讲述了一个质朴的爱情故事。创作者柳爽在其个人公众号于2020年3月发布的文章《再见了晚星》中写道:张德全(同音)老人,在1987年举国震惊的“五?六”漠河特大火灾中,他的爱妻不幸丧生火海,往后30余年,老人未再婚,二人生前也未育有子女。视频拍摄时,我正在他的旁边跟随他舞蹈,老人告诉我,她的妻子生前很爱跳舞,他们常常在旧仓库里点起灯一起学习舞蹈。偶然得知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在征得本人同意后,返京创作了《漠河舞厅》一曲,并冒昧地使用第一人称写下这篇《再见了晚星》。
《再见了晚星》全文
真实的故事,哪怕未经修饰,也天然具有直击灵魂的能力。柳爽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想象和细节填充”,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口吻,为听众提供了身处故事之中的体验。加上直白大胆、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和朗朗上口的旋律,由此铸造了一首通俗易懂且直击人心的流行歌曲。
这首歌也唤醒了宝哥对老人的印象。在宝哥记忆里,这是一个看起来50、60岁左右、穿着朴素的老人。
“在2019年的时候,老人过来舞厅4、5次,但都是自己一个人跳舞,跳那种有点像80年代迪斯科的舞。”宝哥对南风窗记者说。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生活的节奏。因为防疫要求,漠河舞厅停业了好几次。疫情之后,舞厅复工,宝哥却再也没见到老人了。
图源:光明日报
《漠河舞厅》的火热一举将宝哥的舞厅带到了公众面前。对于宝哥和老人来说,舞厅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青春回忆。
80年代中后期,港台流行音乐的进入冲击了漠河人的文化生活。年轻人纷纷模仿着港星的穿着,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下,尽情蹦?。每年从10月持续到5月的寒冬,成为了漠河人在长达大半年的冷冬中,去舞厅娱乐消遣的催化剂。
跳舞,是宝哥的兴趣之一,陪伴着他从迈入而立之年到如今55岁的人生。迪斯科、霹雳舞、探戈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2019年,在朋友的鼓励下,宝哥在漠河市第38区开了漠河舞厅。到今年,漠河舞厅已经成为漠河县城里硕果仅存的一家舞厅了。而漠河舞厅的光景也大不如前。现在来舞厅跳舞的,主要是附近的中老年人。
截图自“漠河舞厅宝哥”头条号
如今,在漠河舞厅,重复播放着歌手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等属于上世纪的歌曲,这个宁静的边陲小镇,似乎没有受到互联网“狂欢”的冲击。
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厅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剧本杀、电子竞技、live house等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任君选择。
如果不是当地电视台前来漠河舞厅采访宝哥以及拍摄纪录片,宝哥可能至今还不知道,尊龙现金一下,他的舞厅,成了赛博空间里人人打卡追捧的。
柳爽《漠河舞厅》现场
柳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首发布了一年半之久的歌曲能够在一夜之间风靡互联网,是“无数个机缘巧合的击中和现代社会对保守爱情观的某种共情”。
正如必然性包含在偶然性之中,机缘巧合的成分的确存在,但从近年来众多具有东北元素的文艺作品先后吸引大众关注的现象可知,东北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抢占文艺创作的一片高地。
02
流量,流量
流量似乎特别青睐东北这片黑土地。
“心里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
一句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不标准的粤语,配上迷幻的电子音乐,《野狼disco》的每一个节拍踩在了每个一听众的心跳上,被互联网短视频裹挟的人与之共振,铸造了21世纪10年代最后一年的互联网狂欢。《野狼disco》也成为了这一年最火的歌。
同年,该歌曲的创作者董宝石《吐槽大会》上,破天荒地喊出一声“东北文艺复兴”,轰炸了整个网络舆论场。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爱的时代”,在《野狼disco》中,董宝石描写了他心中东北的美好图景。
在他眼里,30年前的东北,没有狄更斯笔下“坏时代”的凋敝、颓败与不确定。那时候的东北,刚脱离了70年代的失序与混乱,经历了80年代朦胧诗的浪漫与存在主义的严肃,在90年代初迎来了市场的活水与动力,东北人民过着的是如炼钢炉一般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钢的琴》剧照
然而好景不长,计划经济的弊端,让东北经济风光不再。1991年新华社《“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提出了“东北现象”一词,文章说道,“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近年来工业生产步履维艰,去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工业增长率分别倒数全国第二、第四和第五位,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这一异常情况正在引起各方关注,称之为‘东北现象’“。
彼时,下岗也一度成为国有企业的阵痛。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共和国长子、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东北的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在“下岗潮”期间居全国前列。其中,东北三省的下岗职工数在1998-2000年间更是占据了全国总下岗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辽宁和黑龙江的历年下岗职工人数多次跃升至50万人以上。
历年各地区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图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
20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1999年的春晚,时任总政歌舞团小品喜剧艺术团团长的黄宏在小品节目《打气儿》上说:“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那一晚,除了“我不下岗谁下岗”,全国观众还记住了另一句台词:“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从此,观众记住了这名来自铁岭的喜剧演员??赵本山。
20年后,赵本山的铁岭老乡、顶着“北大才女”而被人熟知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同样创造了一句风靡互联网的名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
《脱口秀大会》截图
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浪”们不再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小品,他们选择了一张嘴、一支麦就可以制造笑点的脱口秀。但无论是赵本山还是小沈阳,无论是李雪琴还是王建国或是周奇墨,“前浪”和“后浪”们钟爱的,还是来自东北的喜剧人。
新一批年轻人选择用喜剧传达东北的笑声,还有一批年轻人用文学来传递东北的阵痛。
下岗工人的生活,可能对于现今的年轻人来说无法体会,但不阻碍以此为背景的文学创作成为流量追捧的题材。
2019年2月,易烊千玺在其ins账号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米白色的封面上拉出了一道水蓝色的波纹,在蓝色上面,印着两个用楷体写成的字:“冬泳。”
由顶流推荐所带来的效应,使《冬泳》一书即刻被流量所包围。各大网购平台纷纷在该书的购买页面上赫赫显示着“易烊千玺推荐”的字样,《冬泳》一书也再三加印。
《冬泳》是东北作家班宇的小说处女作,记录的是发生在他出生、成长的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有被欠债无路可逃的年轻人,有机器吞食了手臂的落魄工人,代表的是工人村衰落后的生活。
班宇与双雪涛、郑执,被网络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出生成长于沈阳铁西区的经历,锻造了他们共同的写作特点,他们将自身与黑土地的真实经历与生命连接编织进虚构文学中。
在他们的笔下,东北的林海雪原、明渠暗流化为一个个故事的背景,个体的故事刻画出大时代下人的境况。由此,东北工业基地的衰落也成为很多东北文学创作的题材。
《白日焰火》剧照
东北的经济低迷也被记载在电影中,《钢的琴》《Hello,树先生》《吉祥如意》《春潮》等电影,将镜头对准了人在困难面前的百态。而近年来,悬疑题材影视创作也十分青睐东北这片土地。《白日焰火》《暴雪将至》《悬崖之上》等。
取材自东北的文学、语言表演、音乐、影视等创作,无一不在证明东北元素文化现象的热闹。对此,班宇对“东北文艺复兴”的定义却颇有怀疑。在去年接受南风窗专访(《野狼disco才不是东北文艺复兴》)时表示,这不叫“复兴”,而是一种“复古和回潮”。在他眼里,东北文艺从来没有式微。
《钢的琴》剧照
对于“东北文艺复兴”的定义,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超同样具有疑问。但在他看来,互联网对东北文化元素的追捧,起于东北民众天性豁达乐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性格以及喜剧文化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极富感染力的区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的注视下更易被流量包围。但相比于“东北文艺复兴”定义的讨论,探索“文艺复兴东北”的路径,对于“振兴东北”更有意义。
可惜的是,这似乎在以“娱乐”为重点工作的互联网中,无人在意。流量在意的是,还有多少东北元素能够制造“爆款”。
从《野狼disco》到《漠河舞厅》,互联网的屡次“狂欢”将东北推向了流量的高地,然而流量经济能否为东北发展带来转机,没人知道。
编辑 | 煎妮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相关的主题文章: